辽河三角洲

历史上中国最大水田在盘锦

2019-11-18


  民国时期,因为位于辽东湾九河下梢的盘锦(时为盘山县),人口、面积、财赋等方面相对大县都少的因素,所以被列为三等县。加之知名度也不高,在中国的版图几乎是被遗忘的角落。然而光复后,这里的农业却大受新闻界和国民政府的关注,盘山的知名度与日俱增。 

  原来,当时在上海的中国大众出版公司出版的《科学大众》、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国防部新闻局编辑的《国防月刊》等刊物曾重点介绍过盘山。其中,《科学大众》创刊于1937年,是我国创刊最早、影响最大的科普杂志之一,著名科学家竺可桢、茅以升、钱学森、李四光、华罗庚等多次为《科学大众》撰稿,著名画家吴冠中、傅抱石为杂志绘图。杂志刊发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,如《大自然的语言》等,曾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,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少年。  

  《科学大众》介绍盘山的文章发表在1947年,名为《中国最大的水田——盘山农场》,作者富德淳(图一)。文中称,现在的盘山农场,是接收日伪的土地开发会社盘山办事处,满洲拓殖公社盘山出张所,四先公司,天一、平安、南满、新义四农场集合组成的。这个在东北,在中国,在远东,都是规模最大的农场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作者富德淳既是农业专家,还曾是秘密战斗于日本本土的中国特工。他1916年出生于内蒙古,青年时代赴日本在京都大学农学部(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中心的关西地区)留学。期间,他加入了国民党的地下组织——“驻日党务专员办事处”,并任京都区(当时该组织将日本分成东京、京都、广岛、九州、北海道等五个地下活动区和一个妇女工作指导组)干事,以留学生身份为掩护,开展地下活动。其主要任务是宣传爱国思想、发展和组织抗日力量、收集情报。1942年,富德淳和22名同志同时被日本宪兵队逮捕,在日本的监狱惨遭非人折磨,后又被送到伪满洲国长春监狱进行残酷摧残,并被定性为政治犯,判处无期徒刑。这期间面对多名同志被日本宪兵折磨致死,富德淳仍宁死不招,而且多次在严刑拷问时痛斥日寇的侵略行为。直至“八一五”日本投降,富德淳才被放出。

  富德淳回国后先后在国民政府农业部、经济部等机构任职。后来去台湾在农业厅任职。 

  这样的人来盘山实地采访、考察后撰写的文章,当时无疑是很有说服力退海平原荒地多 

盘锦是退海之地,开发建治较晚,清政府于1906年才在这里建治设盘山厅,1913年(民国二年)撤厅建县。所以富德淳在文中称,打开一册中国的地图,顺着东经122度5分,北纬40度5分,在这两跟线的交叉点,无名的地方,却是一个具有未来中国新农业的示范作用的农垦区域。它的名称就叫做“盘山农场”,距离辽宁省盘山县的县城24公里,东临辽河,北受双台子河及新开河的包围,西南以盐田地带为界,和华北咽喉的渤海湾相接(即盘山南,大洼到辽滨的范围,1937年后为盘山县所辖)。早先这里还有一条沟营线,是平沈线(北京至沈阳的铁道)的支线,由沟帮子通营口,南达海口,北接东北、华北两大陆,却是太平洋战争后,日寇怕盟军从营口登陆,自行把营口到大洼的一段铁轨拆去,所以现在从大洼向北边有铁路可通,往南就只有靠汽车和马车了。 

  就气候来说,这里是属於高温地带,每年气温在4月至10月间平均为摄氏16度,无霜期间140日至200日,每年降水量500至900毫米。就地质来说,地盘标高5米到2米,除了西南的一部以外,都缺乏自然水路,更因为没有良好的排水路,稍有雨降,即要化为湿地。西南方因为临海的缘故,也因此只要起了大潮,海水进来,便得听受它的侵蚀。 

  整个地区,除了二道桥子和相近辽河河岸的一部分土地比较肥沃以外,大部土壤,均是盐基性的土壤,地下水也多含盐分。这种土地,连抗碱性的高粱都长不高的地方,照中国人的看法,哪儿是农田,简直是荒地! 

  发表在《国防月刊》1948年第2期的《盘山垦区之昔》一文也称,盘山之土地,研究所得,几全部属于盐基性之土壤,仅二道桥子及辽河河岸一部之土地,较肥沃,其他尽为瘠田。因之,人烟稀少,地多荒芜,形成不毛之地。 

  富德淳还称,东北沦陷以后,这一块不为注意的地区,却受到日本人的垂青。他们经由农垦机构,运来了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,充分的利用我们东北同胞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从事垦殖,终于建立了面积94.8万亩(内水田26.98万亩,旱田14.72 万亩,荒地53.17万亩)将近100万亩的大农业垦区,不可说不是人定胜天的好例证。 

 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访问营口安全农村位于荣兴的营口安全农村总部

  不过,在日本人之前这里就有人进行水田开发了。1894年(光绪20年),因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和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,迫使朝鲜国内大批农民逃难到这里,后在一些待垦的无主低洼地块开荒种稻;1920(民国9年),朝鲜北部发生自然灾害,一些朝鲜难民来到这里,一般也都以种植水稻为生;1922年(民国11年),今大洼县平安人鲁继阳,雇用朝鲜人在当地利用大辽河水潮涨汐落自流灌溉来种植水稻……他们在这片盐碱荒原上不断地改良土壤,试种水稻,倾注了大量心血。 

  1928年(民国17年),张学良将军为振兴东北,发展农垦业,与奉军驻营口海防部队负责人鲍英麟、东北海军副司令沈鸿烈联合创办“营田股份有限公司”。他们以“开发荒淤,改良土质,提倡实业”为宗旨,雇用朝鲜农工,对今荣兴附近的退海荒原进行开垦。开发种植水稻7.66万亩,引辽河水灌溉,而且翻地用拖拉机,抽水用柴油机。使这里成为当时国内最大面积、生产技术最先进的水稻灌区。 

  但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寇强占了东北军的所有设施,没收“营田公司”的全部土地。为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,日寇还强占水源地,以低廉价格强购民众土地,并以不迁受罚相恐吓、要挟。在原地住的中国老百姓只好携妻带子背井离乡。接着日寇就陆续从日本、朝鲜组成多个开拓团向这里移民(图二)。日寇在境内建立开拓团21个,先后移民25243人,其中朝鲜人19263人,日本人5980人。其中仅在荣兴及周边地区建立的“营口安全农村”,就有朝鲜移民1866户,10774人,强占耕地总面积6.2万亩(实耕地面积是5.5万亩)。 

  此后,日寇就在此大力发展水田(图三)。生产出的大米作为日本关东军军粮和日本国内口粮,部分粮食也供应给日本和朝鲜移民。

  日本到营口安全农村等地调查的情报人员

  在水田生产上,富德淳叙述得很详细:

  在这一片荒地上从事农垦,非加以土壤的改良,不足以变成产米的富饶之区。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充分的运用了科学。盘山农场的给水系统,除了灌溉以外,主要的是洗碱作用,至多5天必须换新水一次,不然地下的盐水上升,即要为害於作物。很显明的,这个地方所以为荒地,是由於水;要变成沃土,就得水。水,水,水利工程,正是盘山农场的血管系统啊。 

  这个农场,现在分做荣兴、南满、新义、平安、天一、田庄台、二道桥子、大洼、任家、新立10个地区,而以大洼为中心。它的水利工程设备,主要的是给水和排水设备。但在给水和排水设备中最要的是电源和水源。 

  水源的意义我们是懂的。电做什么呢?水位比陆地低,不用动力,水便汲不上来。盘山农场的水,除了新立是旱田,二道桥子的水取自双台子河外,其余各地区都来自辽河。每个水田地区都有1个吸水厂(即抽水站),吸水厂将河水吸入用水大干线,经分水门而干线,由干线而支线,从此流入水田。再每5天一次,将用水由排水中排水闸门而排入辽河或渤海。田庄台吸水厂(图四),是其中设备最完善容量最大的一个,它的灌水量可达每秒25吨,灌溉面积9万余亩。这样的电动吸水厂(图五)共有9处。

  盘山农场吸水唧筒用电动机,全部马力有6380匹。电的来源,日本人是这样计划的,第一是小丰满,第二是阜新,第三抚顺,万一都成问题的话,还可以用柴油机来代替。 

  农场的用水路,总长是4.7万米,桥梁369座,制水门9处(图六),二面分水门3处,三面分水门3处(图七),以及防水堤,闸门,暗渠,导水门等各种的土木工程构筑。此外每区还有学校、医院、合作社、俱乐部等设施。如果好好经营,不是和台湾的“嘉南大圳”同是我国雏形的TVA吗? 

这里所说的“嘉南大圳”位于台湾,原称官佃溪埤圳,为日治时期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,由总督府工程师八田与一设计,工程包括当时东南亚第一大的乌山头水库。大正九年(1920年)9月兴工,至昭和5年(1930年)4月完工,花费5.414万日元。灌溉区域涵盖云林、嘉义、台南三县,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水利系统。完工后,嘉南平原由原本的5000公顷水田,增加为15万公顷。

  《国防月刊》的文章也介绍说,待日人(日本人)划此地为“开拓地”后,锐意经营,首先使含碱性之土地,变为不含碱性之良田,这是一个艰巨的工程。最初日人来盘山者甚少,后经宣传之力,及国家大量之投资,首批为男子,继之为女子,并令男女结婚。而他们的一锅一碗,都由国家供给,确实日人在这方面是下了最大的决心的。  

  光复后,国民党争抢胜利果实,对这处“中国最大的农场”视为肥肉,这一点原籍辽宁铁岭的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(图八)深有感触。

  据1990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、发行的《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》介绍: 

  当时国民党东北当局的张公权(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)曾劝他,说在营口附近盘山县有个大农场,地靠辽河,又濒临海洋,日本人想在这里种米,买了200万亩的土地,计划开一个90万亩的农场,10年之间,日本拿出了8000万日元,经营20万亩稻田成功,其余地方都还荒凉,他们引导辽河的河水灌溉,渠道皆如河流一样,非常方便,甚至还有医院等各种设施,这个地方现在没有人经营,就由您来招呼好了。 

  齐世英到盘山一看,认为果然是一个伟大的事业,回来便计划成立盘山合作农场,由东北行辕、辽宁省政府,农林部、中国农民银行四个机构合营,以他为理事长,用2亿东北流通券(与法币为一对十之比)为资金,每个机构各拿5000万。计划拟订后,他电询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陈果夫是否愿意入股,果夫回电同意加入,并告诉沈阳农民银行,很快便支付5000万股金。辽宁省主席徐箴因财政困难,先后支付2000万,东北行辕没拿钱,农林部也根本不肯参加。

  虽然如此,1946年9月22日,“盘山合作农场”还是在沈阳东北行辕经委会政会馆宣告成立,齐世英任农场理事会长,1946年10月1日正式办公。场部设在盘山县大洼村(今大洼县城)。 

  但因国民政府组织松驰涣散,在接管上并没有那么顺利。对此,疾恶如仇的富德淳不怕得罪那些满脑肥肠的国民政府官员,在文中进行了有力的批评,文中称盘山农场最先是1946年2月由辽宁省政府接收的,因为经费无着,工作是停顿的;同年4月,农林部来接收,改组为国立农场,当时因为春耕在即,为免除荒芜起见,便先行起耕、吸水、播种等工作,但因小丰满受到破坏,只好利用柴油机吸水灌溉,完成1000公顷左右的复耕面积,到秋收时得到流通券600万元的盈余。到了10月由行辕,农行,农林部,辽省府四单位扩大经营,出资组成盘山合作农场,拟定计划,正当进行修复水利工程的时候,到1947年2月又奉令移交国防部东北屯垦局接办。短短的一年间换了四回主管,终可以想见我们的政府对于这个机构怎样缺乏认识,怎样没有统盘筹划,怎样招致损失啊。      

  国民政府国防部东北屯垦局接收盘山合作农场,目的是将这里打造成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农业、生活的综合体,安置国民党复员军官,维持后方稳定,成为全国的一个试验场,以粉饰太平。因此在1947年2月,正式成立“国防部屯垦盘山农场”(图九)。国民党军队少将狄震任场长,场部仍设在大洼。计划接收安置复员军官4000人,每人授田熟地100亩,并给安家费。其后就一面组织修复道路、水路,一面建设合作社、学校、浴室、运动场等公共设施。

  据《国防月刊》的文章介绍,最初实际发给屯垦军官的田是每人40亩,以作试耕,并可雇用助手。军官的生活,在第一年照军人待遇,给全薪。第二年半薪。第三年以后即停止发薪,以自食其力维持生活。据场长狄震称,屯垦军官在盘山成绩至为良好,军民之间尤为融洽,从未发生任何纠纷。 

  1947年3月至9月,国民党复员军官分四批来到屯垦农场,共2000余人。 

  可随着中国共产党“打倒蒋介石,解放全中国”口号的提出,已成雄师劲旅的人民解放军,对国民党军队已成雷霆万钧的打击之势。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府苟延残喘,再也无心顾及“盘山农场”了。在盘山县的国民党官兵将盘山至沟帮子、盘山至营口的长途电话线路和原警备电话线路全部拆毁后逃跑。1947年冬,盘山农场的复员军官将收获的水稻大部分外运后,也纷纷跑到沈阳、锦州、营口或回关里。

  1948年1月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行政管理委员会接管了国民党东北屯垦局,并派人到田庄台筹建新的“盘山农场”。1948年2月,盘山县解放。至此,国民党“昙花一现”的屯垦美梦终于破灭,农场又回到人民手中。

 盘锦辽河三角洲米业有限公司

辽河三角洲

服务热线:
0427-8876622

辽河三角洲

邮箱:
584732165@qq.com

辽河三角洲

公司地址:
盘锦市大洼县清水粮库

辽河三角洲

传真:
0427-8876622


页面版权归盘锦辽河三角洲米业有限公司所有   SEO 标签